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愉見財經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01
前天浦發(fā)銀行舉辦了第五屆國際金融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我借作為主持人之便,正好有機會和嘉賓們聊起了數據話題,總結出了以下這些觀點。
大家一致覺得今年是“數據大年”,似乎各行各業(yè)都在走向數字化轉型,而數據資產則成為了這場轉型的底層資產。以創(chuàng)新大賽為例,收到的130個參賽方案里,一大半都有數據治理有關。
大家缺數據嗎?其實不缺,長期累積在那里沒清理的數據大堆大堆,大部分企業(yè)不是沒有數據,而是,沒有能為我所用的數據,不知道怎么挖掘數據的價值。
大家缺數據公司嗎?實話實說,大大小小數據公司,從數量上來看已經夠多了,光是上海的“大數據核心企業(yè)”以及培育了超過1000家。所以真正核心的,不只是追求在數量上再推升到2000家、3000家,而是PK內功。

說得花好桃好不必然管用,把數據價值發(fā)揮出來才算英雄。怎樣算發(fā)揮價值?數據落到具體的場景里、產品中,無非就是:a,精準獲客,或產品更精準營銷;b,更懂用戶,提升服務,客戶滿意度和粘性更高;c,風險管理與精準定價;d,反欺詐。
你手上的數據對我有用,我手上的數據對他有用,他手上的數據對你有用。所以,要讓數據的價值真正發(fā)揮出來,各執(zhí)山頭肯定不行,得開放流通、共享共振。
但這種話光喊口號是沒用的。比如,誰也不愿意白白把自家真正核心的數據拱手送人;再比如,還有一大批數據,連權屬都沒厘清呢。
所以這里就需要平臺建設、機制建設,比如需要確權,需要定價,需要構建互信共贏的模式,還需要有監(jiān)管的、可靠可查可溯的流通交易環(huán)節(jié)。
據“愉見財經”所知,在流通環(huán)節(jié),雖此前已有數據交易中心的存在,但大家仍感覺確權難、定價難、互信難、入場難、監(jiān)管難,目前市場上也還存在數據的灰色交易、甚至黑色交易。
這兩年既是數據大年,恐怕更是數據合規(guī)大年。從監(jiān)管對互聯網公司關于數據獲取與運用的整治、用戶隱私保護的力度來看,就可見一斑。
也正是部分出于對隱私的保護,在浦發(fā)的國際金融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有一個關于100%過程掌控的“合成數據”參賽方案走到了決賽,我也是第一次認認真真學習了“合成數據”發(fā)展到今天最前沿的運用,如何作為真實數據的鏡像,既糾正數據可能存在的bias(偏差/偏見),又保護底層隱私不泄露。(這個話題我最近很感興趣,容我再多學習學習,下次單獨寫一篇匯報給大家。)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再說到今天揭牌啟動的上海數據交易所,大家就更能理解其意義和作用了。上海數交所在上述三個方面其實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第二點數據流通方面,它就是在探索建設機制、就是交易所本身啊。
第一,它形成了一個數商的體系,這個體系里有數據交易主體、數據合規(guī)咨詢、質量評估、資產評估、交付等多領域,只有把體系建起來,合規(guī)的陽光的交易跑起來, 大家才會來。
第二,它還提供了一整套的數據交易制度,就是針對上文里說的,在這里,可以進行確權,進行數據價格發(fā)現與定價,有明確的監(jiān)管和規(guī)則,給數商入場,給交易方建立互信。
這套制度建設起來其實并不容易,要厘清的問題有很多:如,怎樣的數據是可交易的?如何界定?就好比公共數據的原始數據是不適合交易的,但經過加工的數據場景和服務應當進行交易等;又比如,數據產品的質量如何評定?比如數據的定價方法是什么?以及涉及數據合約的細節(jié)問題等。
官方稱,他們確立了“不合規(guī)不掛牌,無場景不交易”的基本原則,讓數據流通交易有規(guī)可循、有章可依。
第四,它能提供數據產品登記憑證,通過登記憑證和交易憑證的發(fā)放,實現一數一碼,可登記、可統(tǒng)計、可普查。
最后借用上海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戴柳此前的一段講話來結尾本篇:數據,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價值;交易,是數據流動的必要條件。
上海已在完善多層次數據交易流通機制。希望在流通中,數據的價值得以放大和體現。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上海數據交易所是做什么的?| 愉見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