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四月信貸數據確實很差。幾點不一定成熟的想法:
第一,預期背后的假設或者邏輯需要修正。信貸數據很多人認為嚴重低于預期。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疫情反復肆虐中,不管是線性外推得出來的預期,還是周期反轉得出來的預期,可能都需要給黑天鵝更多的權重。
第二,數據基本符合現實體感。四月疫情反復,尤其是在上海的蔓延,經濟活動按下了暫停鍵。不像20年那波,大家按照非典的延續(xù)時間預期,僅將疫情作為短期沖擊對信貸行為影響有限;三年了,疫情最終以什么形式結束,不確定性很大。在這種情況下,避險情緒自然會升溫。有沒有美好未來都不知道,還怎么借錢買房、借錢擴大再生產?數據就是現實的表征,體感冷,溫度計自然會有所體現。
第三,倒也不必過分悲觀。信貸規(guī)模差,結構更差,有限的量主要聚在短端。說明老百姓暫時不想從銀行借錢買房;企業(yè)暫時不想借錢投資;連三月的融資支柱國企意愿也邊際變弱了。但想想,即使有購買力、也有購買需求,被隔離在家,一邊要開騰訊會議,一邊要定時搶菜,這個時候還云看個房、拍塊地?不太現實吧。經濟短暫停頓,如果信貸大規(guī)模上量反而更值得擔心。本來就因為積食病倒了,需要稍微餓一下緩緩,此時沒必要加強營養(yǎng)各種猛補。疫情緩解后,相信不管是預期,還是數據都會反轉向好。
第四,預期改變沒有想象得那么難。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哀莫大于心死”,到頭來是“市場虐我千百遍,我待市場如初戀”。市場是人類情緒的反映及放大。人的情緒容易在悲觀與樂觀間切換,市場也容易在狂歡和恐懼中輪換。只要根基還在,養(yǎng)好病依然是活蹦亂跳的存在。而這個根基,正是對未來有美好期望,且勤勞勇敢的國人。
第五,如此差的信貸數據,建議央行抓緊時間降息的聲音又起來了。央行降息有沒有用?肯定有。但站在央行的角度,降息很可能是一劑效果有限但副作用很大的藥方,能開嗎?那么央行在顧慮什么?可以參見《怎么還不降息?》,也可以回放下之前的直播分享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信貸數據出來了